德—仙古道:承泽古驿道(红军路)
承泽——原名畲宅,意为开畲(田)筑宅,安稳于农耕,安居于厝宅。公元1133年承泽美山堂(泉州名祠)开基祖黄震极(祖籍莆田黄石),宋微宗甲申拔贡、池州教授、挂冠归隐,寻幽到畲宅,在承泽居住兴业,衍到第五代孙:黄奎(南宋宁宗庆元年1199年)己未科进士,第六代孙:黄龟朋(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)壬戌榜进士,第七代孙:黄霆发(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)甲戌榜进士,连续三代登科进士,亦称为“三代三进士”“一门三进士”,时年在德化、永泰、仙游等地誉传,为显耀祖泽,承恩福泽,定村名为承泽。
承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,是古时德化通往仙游莆田的必经之道,也因此成为古驿道。为防止外患,承泽境内选择在地势险要的地点建设“隘门”(石墙木门)和寨里古寨。古时的承泽业兴士高,通往湖坂、榜上、梨坑、溪兜以及赤石口山上的通风格均筑有石条路,亦成德化至仙游古驿道中最好的路段。
承泽古驿道,不但是历史上的古驿道,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路、红军路。1944年福建省委机关欲迁到德化,时任中共福建省机关领导黄国璋(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省委组织部部长)先到毛厝村踩点,毛厝接头户与黄国璋说:承泽是水口“黄”姓的开基地,您也是姓黄,且周围的湖坂,梨坑,南山等都是承泽美山堂的子孙,省委机关选择驻在承泽有利于开展工作。在毛厝村的接头户、昆坂村南山角落的黄贵夏(时任国民党保长,也是红色保长)、承泽村黄寿汝夫妇的帮助下,黄国璋对承泽进行了考察,认为承泽村西临榜上村,东接梨坑村,南靠毛厝村,北边山场较小,属于中心地带,虽地势险要,但不利于转移。最后经过多方实地考察,最终选择昆坂村坂里的牛寮沟作为省委机关的驻扎地。当时,群众无偿为省委机关送的米菜、物资及省委机关对外联络都是通过该条古驿道,所以说德仙古道是古驿道,更是革命路和红军路。